2001年2月27日

我的茶具成對主義

是我先天巨蟹座的宿命導致了後天戀物的個性,或是後天戀物的個性驗證了先天巨蟹的宿命,我一直都搞不清楚。總之,我向來不否認自己是戀物的、收集癖的。而眾多的收藏品中,如果要我拿出一項代表,我想我會毫無疑問的拿出茶具這一項。
另一項不知道原因的事,茶具一直被人與「氣質」聯想在一起。那麼,像我這樣有氣質的人...
很高興的,在葉怡蘭的『Yilan's幸福雜貨舖』(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一書中,看到了「我的餐具不成套主義」一個章節,好像尋到知音一般地喜悅。
不僅只是像Yilan那樣希望「能以最好花費買到最多樣式」,我更希望能夠跳脫傳統全部成套的單調、嚴謹印象,希望能夠在餐桌上塑造出一種不同的和諧感。
而又由於巨蟹座喜歡成雙成對的複雜個性,終於發展出我的「茶具成對主義」。
當然,我不至於狂野到連茶壺這類一次只擺出一個都成對購買。主要當然是茶杯組。每次採購,一定都是買足一對相似但不全然相同的茶杯才覺得滿足,例如一只是紅玫瑰圖案的,另一只就選擇粉紅玫瑰圖案,且外型全然相同的。
所幸,許多茶具組已經將全套六只茶杯作成這樣形式相同但圖案略有差別的樣式了,於是,我只需要由其中選擇最喜愛的兩只便成。
只是,每當遇到喜愛的單只茶杯,或是全套茶具時,難免要內心天人交戰一番。
到底該不該買下來呢... ?

2001年2月26日

以享樂唯終身職志

前些日子收到這樣的一封spam E-Mail:

『有一個美國商人坐在墨西哥海邊一個小漁村的碼頭上,看著一個墨西哥漁夫划著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幾尾大黃鰭鮪魚。這個美國商人對墨西哥漁夫能抓這麼高檔的魚恭維了一番,還問要多少時間才能抓這麼多?」
墨西哥漁夫說:「才一會兒功夫就抓到了。」
美國人再問:「你為甚麼不待久一點,好多抓一些魚?」
墨西哥漁夫覺得不以為然:「這些魚已經足夠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
美國人又問:「那麼你一天剩下那麼多時間都在幹甚麼?」
墨西哥漁夫解釋:「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抓幾條魚, 回來後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 黃昏時晃到村子裡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我的日子可過得充實又忙碌呢!」
美國人不以為然,決定幫他出主意!
他說:「我是美國哈佛大學企管博士,我倒是可以幫你忙!你應該每天多花一些時間去抓魚,到時候你就有錢去買條大一點的船。就可以抓更多魚,再買更多漁船。然後你就可以擁有一個船隊。到時候你就不必把魚賣給魚販子,而是直接賣給加工廠。然後你可以自己開一家罐頭工廠,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個生產、加工處理和行銷。然後你可以離開這個小漁村,搬到墨西哥城,再搬到洛杉磯,最後到紐約。在那裡經營你不斷擴充的企業。」
墨西哥漁夫問:「這又花多少時間呢?」
美國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
墨西哥漁夫問:「然後呢?」
美國人大笑著說:「然後你就可以在家當皇帝啦!時機一到,你就可以宣佈股票上市,把你的公司股份賣給投資大眾。到時候你就發啦!就可以幾億幾億地賺!」
墨西哥漁夫問:「然後呢?」
美國人說:「到那個時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邊的小漁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出海隨便抓幾條魚,跟孩子們玩一玩,再跟老婆睡個午覺,黃昏時,晃到村子裡喝點小酒,跟哥兒們玩玩吉他囉!」
墨西哥漁夫疑惑的說:「我現在不就是這樣了嗎?」』

看完這樣的一個故事,心裡應該要有什麼樣的想法呢?
的確,有太多太多的人,就像文中的美國人一樣,一生中汲汲營營追求所謂的名與利。希望這名與利能夠為自己帶來想要的生活,幸運的,可以在自己已經垂垂老矣的時候得到想要的生活,不夠幸運的呢?就像表演工作坊的台灣怪譚所說:「賺錢,賺更多的錢,然後賺更多更多的錢,然後再賺更多更多更多的錢,最然後就死了。」或是如空中監獄(CON AIR)中所說的:「一天工作八小時,一週工作五天,直到不能工作的時候被公司找理由開除掉,接著被兒子送到養老院,希望在全身充滿病痛之前死去。」
這些生活,沒有人想要過,卻大部分的人都在過。每天很自動的上班,做些對自己並沒有什麼意義的事情,開些只會讓人大腦變小、膀胱卻變大的無聊會議,而眼巴巴地等著領月底入帳,卻不見得夠繳房子、車子分期貸款;孩子的學費和補習費;還有日常花費的微薄薪水。
若是問人們既然不想過這樣子的生活,那為什麼要過呢?怎麼不換個工作,或是乾脆辭掉工作?千篇一律的一個答案:「為了生計」。
有沒有想過,這樣真的是為了生計嗎?事實上,如果跳出來看,會覺得,好像一生中就只是為了「工作」。不停地工作、賺錢,雖然賺到了買大房子的錢,但卻沒有時間坐下來好好聽首歌;買了高級的車子,卻只是拿來接送孩子上學用;衣櫥裡吊了名貴的禮服,卻沒有時間到劇院去看場劇。
於是,我決定終生以享樂為職志。
這並不表示我欣賞文中墨西哥漁夫的做法,更不表示我決定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因為在我的觀念裡,如果能用Royal Copenhagen的茶具來喝下午茶,何必屈就於沒有mark的日本茶具?
但是,為什麼不一天少工作兩個小時,然後不要買那麼大的房子,
卻可以坐下來好好聽張新發行的專輯;不要買那麼高級的轎車,但是卻有時間在假日開車帶全家出去玩;不要買那麼名貴的禮服,但是能夠常常到劇場聆聽歌劇、交響樂?
我的享樂主義,是要在努力工作以及生活品味間求得一個平衡,也就是說,我不要用莫名其妙的茶具來喝下午茶,但卻也不要一套只能供奉在櫥櫃裡的Royal Copenhagen。
總是勸父親,不需要再老是加班了。加了一輩子的班,從不放假,每個月薪水袋上寫的加班費都快比本薪還要高,夠了。雖然不能錦衣玉食,但足夠衣食無缺讓你們夫妻活到兩百歲了。
父親卻說:「要買房子給你啊!」
「不需要,我自己的房子我自己弄。」這麼說或許有點自不量力。
曾經對父親說過,論世代來說,他們這一代最辛苦。因為他們的父母歷經了戰亂,完全沒有辦法養育他們,而他們卻必須早早出社會賺錢,反過來養育父母,幫他們買房子;而又要幫養尊處優的我們,幫我們準備房子。
父親笑笑說:「那你們這一代呢?」
「我不曉的其他人怎麼樣,」我說:「但是我決定不拿您的房子,也不打算幫我的孩子準備房子。」
「那如果賺不到錢買房子怎麼辦?現在房子很貴喔。」
「嘿嘿,那就賴著您們一輩子啊。住一個小房間就好了。總之,就是寧可您把那筆錢拿去自己玩掉。」
於是,我的享樂主義在生活中慢慢地生了根。